用户名: 密码:

高层内参LATEST NEWSMore

通知通告NOTICEMore


首页 > 动态 > 新动态 > 详情页面

【解读】丝路渐进 规划先行 各地争抢“热土”

作者:hlsyichuan@hotmail.com  发布日期:2014-06-30  浏览:1293  字体大小:[ ]

 

躁动的丝路

 

驼铃已成汽笛声,茶叶丝绸变石油。丝绸之路——这条横跨欧亚的商贸通道——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曾几何时,西部被视为经济落后的代表,交通不畅,贸易受阻。但自从去年9月,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之后,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并强调要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推进新丝路建设,打造向西开放新格局。

而在乌鲁木齐市开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特别提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惠及数十亿人口的大事业,将为沿途国家创造一个共同利益最多、合作机遇最大的历史时期。

大机遇面前,西部各省各显其能,政界、商界、产业界、学界争相献策。

  

西部期待改变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的提出,西部由开放末梢变为前沿。多名参与地方或国家规划研究的人士向上证报记者分析,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度跃进。即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到西部,西部再二次转移到中西亚市场,东部成为大后方

此前的十余年,尽管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企业的进入意愿并不明显。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整合能力,同时生态脆弱,不适合发展煤化工、大火电、炼厂等重工业。西部地区大的城市作为中转站,成为连接东部、贯通中西的桥梁,对外输出轻工业产能,对内引进油气。逐渐转移过剩产能,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而如今,由于向西开放、出口的距离缩短,“长安号”、渝新欧、郑新欧、兰新欧等铁路干线建成开通,大大缩短了与中亚、欧洲的距离,比海运节省近一半时间。这也可以解释除了原来圈定的西部9省,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5省外,为什么湖南、河南、山东等中东部城市有望纳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打造全方位开放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用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的话说就是,西部要成为第二轮开放的前沿,发展电子产品加工组装、装备制造业,改变西部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实现地区转型。

这其中,能源无疑是向西开放、丝路合作的重要一块内容。

受陕西省政府委托,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正在做该省与中亚五国工业合作的课题。在他看来,中央力推“向西开放”战略,主要是传统开放窗口东部沿海局势紧张,严重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稳定,亟须向西寻找出海口。此外,传统能源进口地区中东、非洲政局动荡,海运必经马六甲海峡,通道安全形势严峻,打通陆上能源动脉更为迫切。

缅甸、哈萨克斯坦等国官员在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期间纷纷对记者表示,能源是与中国合作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除了油气,中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资源和技术令人印象深刻。

资料显示,中亚和俄罗斯,拥有世界1/6的油气资源,而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的油气仅占1/10,未来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无限。

在某知名外资保险任职的吴俊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国内企业借钱、外国政府出土地建电站在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地已有成功案例,未来随着丝绸之路战略深化,政府、银行、保险等相结合扶持企业出海政策更完善,这一模式有望推广。

西北各省均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甘肃省商务厅厅长杨志武就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甘肃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从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和技术出口两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新疆作为与中亚接壤地区,霍尔果斯口岸是承接中亚管道气的首站,未来油气进口更需要发挥其桥头堡作用。

国家层面,梳理国家能源局局长近几个月的能源外交行程,不难发现紧扣“一带一路”的轨迹,会见缅甸能源部部长,出访俄罗斯、土库曼斯坦、荷兰等国,合作范围涵盖油气、新能源、水电、矿产资源多个领域。高层互访,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也已被国家能源局列为近期要重点做好的五大工作之一。

 

产业合作,经贸先行

 

丝路渐进,规划先行。上证报记者此前获悉,战略前期研究由中科院地理所操作,明确了北、中、南三条主线。规划已经基本明晰了各涉及省份的定位,现在正努力达成共识。有消息称,“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目前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有望近期上报国务院,总体规划出台后可能会进一步制定专项规划

地方显然更加迫不及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甘肃、新疆,以及陕西的西安市、内蒙古的阿拉善盟等多地率先出台了地方版的规划,配套工作如甘肃的兰州综合保税区和西安的内陆自贸区也在加紧申报建设。

上证报记者从地方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的最新进展是,陕西省政府去年11月率先出台了地方版规划,目前正在做实施方案,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主要内容围绕分解“五通”,做大贸易、加强物流、通关便利化,加强国别研究、产业研究。甘肃省政府4月要求各部门上报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项目,摸底合作资源。5月底已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下一步,将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多个重点示范区建设,开展与沿线各国双边合作。

此外,宁夏突出中阿合作,新疆力推三条线合作,青海即将召开青洽会务实合作,西北各省均在积极布局。

记者日前赶赴西安、兰州多地,参加“西洽会”等地方最高规格的贸易合作论坛时,在多个推介会现场均能感受到这股热情。从省长、省委书记到办事员,无论专家或普通市民,说起所在省份与沿线各国的产业优势合作,都滔滔不绝。

“这个概念提出都快一年了,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什么方案都不拿出来。率先表态,也体现了我们西进的决心。后续国家总规划出台,层层分解任务后,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再微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政府官员如是说。

虽然顶层规划尚未出炉,各方已形成共识,那就是产业合作,经贸先行,做大市场。因此,近期高层频频出访,或接见亚欧沿线国家元首,签署相关协定。国内各省西恰会、兰洽会、中阿合作论坛等国际贸易展会接连举办。

“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条经济带,主打经济合作,因此经贸应当是重头戏。”曾昭宁对上证报记者解读说。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建民也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它不会打破现有区域制度安排,但在贸易互通方面却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对于消除贸易壁垒。

不过,记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长安号”等开往中亚的货运专列,虽联通东西、缩短行程,但集装箱货运仍然依靠政府补贴,回程的专列经常空空如也,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沿着陇海-兰新线,更多发往欧洲的专列将开启。解决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唯一途径是做大经贸总额。

这并不是学者研究的一厢情愿。企业也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一位陕西省地方商会的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他们年年都来西洽会招商引资,因为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主题,今年的规模最大,规格也最高。她兴奋地表示,“丝绸之路是中央的决策。现在涉及丝路的基建、能源项目,招商引资容易多了。”

胡鹏从中亚考察了一圈回来,对此体会颇深。他没有被异域风情感染,而是震惊于当地的经济现状。“哈萨克斯坦吃饭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农业、轻工业投入严重不足。”他表示,西部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有巨大合作机遇,虽然中亚市场有限,但目光最终应投向广阔的欧洲市场。

 

障碍亟待跨越

 

高规格、高热情,一切看起来很美,然而记者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不少问题。目前概念还处于较虚阶段,对丝路沿线各国仅有模糊的认识,各国需求并不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出海的政策、法律风险也较大。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抱团出海将是合理路径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贸易额402亿美元,2012年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贸易总额5495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4.2%,中国企业对沿线非金融投资35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仅4.5%。由此可见,与沿线各国的经贸仍处于初级阶段。

胡鹏也向记者介绍,2013年西安对中亚的投资贸易额只有不到4亿美金,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企业对那边压根不了解”。此外,缺乏相关的投资咨询中介机构,熟悉中亚各国政策、法律。他建议,政府应搭建平台,包括设立官方的驻海外贸易促进机构,高层互访签署友好城市协定,结成关税同盟。此外,可以设立海外产业园,企业抱团出海,既有产业链合作效应,同时也风险可控。

此外,当前不少省份把当地力推的综合新区纳入丝路概念,希望借力获取资源促发展,打造开放桥头堡,如宁夏的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甘肃的兰州新区、陕西的综合保税区。不过,记者在兰州新区调研时发现,虽然是国家级新区,这里马路空旷、四处都是在建的厂房,人气不够。如何避免这种造城运动,自然引导产业和资源向新区聚集,是各地省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丝路风光合胜于竞

 

距离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已有10个月,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仍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与相近级别的国家战略如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较新,研究基础薄弱,由于对沿线各国了解不够、国内涉及范围广,前期摸底就是个相当大的工程。

上证报记者从参与规划前期研究的人士处获悉,规划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机构调研了七八个子课题。前期调研基本完成,经过几轮论证形成初步规划。目前总体规划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参与编制,力求根据前期摸底情况,沿袭已有的西部产业规划,与当地特色和禀赋相结合进行规划。

 

各地争抢“热土”

 

瞅准机遇,尽管顶层设计还没出炉。陕西、甘肃、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省率先表态,纷纷自我定位。陕西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甘肃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宁夏是战略支点,青海是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核心区。重庆也建议将自身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枢纽。除了西北五省,不在传统沿线的省份也相继加入,河南将打造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湖南加快构建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和“桥头堡”。

光看表述,便知各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地位的自身规划有重复。在多省市的规划中,都能看到打造开放高地,桥头堡、核心区、排头兵等字眼。具体来看,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不约而同提出,要在本地设立中亚使领馆区,也都要在当地建设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在产业合作优势上,能源资源、矿产、机械装备、科技、农业、文化、旅游、食品等均出现在西北五省的规划中。

由此可见,顶层设计没有出炉的情况下,各省的建设目标大同小异、缺乏区域统筹规划,难以避免重复浪费。上证报记者与西部官员聊天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聊对外合作优势普遍侃侃而谈,信手拈来,资源、装备、农业或科技,总能说上几句,而始终没有提及的是与国内其他省份、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似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该省一个地方的事。

有权威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地方积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规划是好事,全国大事各省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也要防止地方将自己原来做的事情都扯到丝绸之路上。

 

重复建设要避免

 

如果国家层面出台“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一声令下各地不准争抢资源,现状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对此解释,在省区层面,西北沿线地方,资源禀赋相似,产业基础结构差不多,在分工上很难硬性规定。

他说:“当年西部产业发展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也有一些规划,实际运行中很难避免。另外,这几个省需求也是差不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新能源输出都想争取。国家能做的是确定大的产业定位,优势资源布局,通过规划引领差异化分工,尽量减少浪费。”

在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看来,各省参与国际区域性的合作,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竞争才能拓展市场,生产出更好、种类更丰富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过他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克服一个误区。中国发起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合作,这是国际合作的概念,中国只是一个点,一个起点,全国都在这个点上。而不能用“我在这个段上,要什么地位”的思维,更不应该向中央要政策。“并不是强调地位,就能收获优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合作是更好选择

 

相比竞争,合作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去中亚各国实地考察过的西安市商务局国际经济合作处处长胡鹏就告诉记者,中亚市场太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可能只抵得上国内一个省份,沿线省份竞争来去也就那么一块地方,各省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扩大市场,做大贸易总量。

肖金成也认为,合作主要是经济贸易,沿线各省应该做的,是开展商贸,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具体来看,首先要苦练内功;其次要借新机遇引进高档次企业,现在因为向西开放、出口的距离缩短有优势,东部资金会大举进入;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交通、园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时要提升观念、认识、服务等软环境。

据了解,西北五省已经逐步意识到了这一点,此前就召开了联席会议共商合作,会议提出,要以点带面在西北五省区形成区域大联合、大合作。同时,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中小型城市集群,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吸引部分产业向这些城镇转移。

西北在丝绸之路重点建设区上,产业有不同侧重点,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没有出台,大的空间概念上各省范围没有明确。然而,陈耀指出,参考《西部产业规划》,过去制定的优势产业可以沿用。在过去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最新变化是要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针对新兴产业做出调整,与中亚、欧洲国家合作提出新要求。

在他看来,各省可以达到差异化定位,新疆应该明确扩大地方参与比例,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明确中亚市场;宁夏面向伊斯兰国家的手工、清真食品有优势;陕西的装备制造业,甘肃的有色金属都是特色产业;青海则有循环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