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高层内参LATEST NEWSMore

通知通告NOTICEMore


首页 > 动态 > 新动态 > 详情页面

【设计理念】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差异

作者:hlsyichuan@hotmail.com  发布日期:2014-06-29  浏览:1429  字体大小:[ ]

    中西方园林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为两者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 文化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氛围、哲学思想,审美追求以及人对物质的活动行为和方式即呈现出东西方园林绮丽。

  

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形式上表现:

 

    类别            西方园林        

平面形状       几何形(有规则,不规则) 

平面构图       规则式(对称不对称   图案化,构成化          

园林空间      空间开阔,大面积草坪.植坛 

园林道路      轴线,道路笔直           

要素安排      按一定数理规则分布       

要素造型      雕塑写实,植物整形       

 

    类别          东方园林

平面形状      自然形(除皇家陵墓园林)

平面构图      自然,山水写意,   非图案化

园林空间      空间幽闭,起伏变化

园林道路      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要素安排      布局灵活,步移景异

要素造型      孤植,散植,注重姿态

 

    西方造园艺术是从把古典建筑设计的手法、构图情趣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其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美学观念的核心也在于形式上的人工美,人化自然美,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追求一种自然美不过分人工雕琢,自然拟人化的意境美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布局表现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风格表现

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风格

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哲理与思想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为核心,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并提倡人格精神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注重“景”和“情”交融。 把客观事物都赋予伦理道德和人性的色彩,赋予深致的精神内涵,把客观世界纳入主观世界之中,以感性认识为起点,用社会性和哲学的观点来理解自然,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注重伦常之理,着重于人的主观内省。这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礼制,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在宇宙观,宗教观上,西方的基督教就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它主导着西方人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只应该是灵魂不断趋向上帝,积德行善,才能从上帝那里看到人生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才有希望在末日审判时获得上帝垂怜,回归天堂乐土。这是基督教的教义。西方人把崇拜的对象归之于外在的人格化的神,以基督为代表,是绝对的权威,人类只是他的羊群,神职人员被称为“牧师”,老百姓都归他们放牧。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可就大不一样。对我们来说,认知宇宙基本上是一个自我感性认知的过程。一句话:重伦理道德、重感情、重人性、以人为本。西方人讲自然也讲社会,但主要是自然科学化的社会;中国人讲社会也讲自然,但却是感性化、社会伦理化的自然。

    因为用社会伦理化和人性化的感情眼光来看待自然,所以大自然无不打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烙印,山水花鸟皆写意,落花流水都是情。这个差别引起了东方和西方在哲学思想上、道德观念上、艺术思想上一系列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自然地理的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其大部分地处亚洲内陆,只有东南面向大海,造就了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环境风貌且造园手法多样,造园材料丰富。

    欧洲的43个国家中有33个面海,整个欧洲大陆就是一个半岛,整个美洲就像浮在海上的大小船只,而大洋洲就更像漂在海上的浮萍。不同的气候使得中西方农耕文明产生了差异。

园林起源的差异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今中外,园林是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实质体现,是精神的物化,它终究是服务于人,受益于人。要做好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平面构图,也不是简单的叠山理水,它应以人为本从空间考虑人的具体感受,应该是一种精神的物质体现。

 (原文作者孙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