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高层内参LATEST NEWSMore

通知通告NOTICEMore


首页 > 动态 > 新动态 > 详情页面

生态景区发展要以“天”为本

作者:ssle060317  发布日期:2010-03-22  浏览:1333  字体大小:[ ]

摘者:景观设计师www.lachina.org 

       
旅游专家热议低碳旅游经济
生态景区发展要以“天”为本
    “旅游服务应该以人文本,但生态景区建设则要以‘天’为本。”在中国5A级旅游景区城市联盟专家访谈会上,国家旅游局旅游信息库规划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的一席话引发旅游专家们的共鸣。
    生态GDP代替工业GDP
    “构建一家生态景区,我们是选择让100个人看1头牛,还是选择让100头牛看1个人?”王衍用教授的话虽然诙谐,却直指生态景区发展的宗旨,“现在大家都在谈生态景区建设,但是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楚。”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低碳旅游经济的核心要素就是绿色、环保、生态等,中国发展新一代景区建设需要遵循这个宗旨,转变固有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必须以维护景区所在的生态环境为根本。
    “建设生态景区不是一句口号,或是给景区下发几个文件就能实现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三亚市政府高级旅游顾问王兴斌说,维护景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尽量少一些人为的开发建设,尽量少占用原生态的资源。“有必要对进入生态景区的游客量进行限制,尽量减少对生态景区的人为干扰。”
    专家们直言不讳地指出,发展生态景区虽然得到了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广泛共识,但行动起来却困难重重。当下,景区是旅游城市的重要财税来源,就连评选5A景区的标准里都包含着这样或那样非生态的“工业标准”。
    “很多景区不得不将创收放在第一位,有时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专家们呼吁,工业GDP至上的理念必须要改,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起“生态GDP”体系,将维护景区生态环境作为首要标准。
    产业链经济代替门票经济
    如果让营收让位于生态,景区的经济利益该如何维护?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专家们也给出了新观点。
    “在中国,大部分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门票。不改变‘门票经济’,就无法实现对景区客流量的控制。”王兴斌说,转变景区的创收模式是当务之急。
    在专家们看来,中国大部分景区的创收面还非常窄,产品单一、服务功能有限是关键问题。游客购买门票只是实现营收的初级起步阶段,更多的赚钱方式并没有被深入探讨和付诸实施。
    “其实,景区背后是一整条产业链,只关注门票收入是非常短视的。”王衍用认为,完善对游客的服务功能,其实就是构建产业链的过程。游客对景区的服务满意了,各种消费欲望便会被调动起来,景区自然会实现多渠道营收。
    旅游专家们表示,景区的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值得各界深入探讨。这条产业链内不仅有包含门票在内的景区正常收费项目,还应该包括各种完善的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娱乐服务等增值服务。
    专家们说,景区的很多增值服务功能并不一定由景区负责构建,景区可以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在综合服务区的理念下实现“大景区”的综合功能。
    市长工程代替局长工程
    近年来,很多省市都纷纷打出旅游的招牌,建设新型的生态景区已经成为全国热点。专家们建议,生态景区建设已经不仅仅是旅游局长的职责,更是所在城市主要负责人的一大重要工程。
    “未来,生态景区将升级为生态战略区,这将关系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谭益民建议,应该由政府主导,对生态景区建设进行周密规划,要把森林搬进家,要将城市建成公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将是朝阳产业,更是倡导低碳效应的先锋产业。在制定科学的规划后,政府和企业应联手开发新型生态旅游产品。
    专家们纷纷表示,生态景区应该站在低碳产业的最前沿,其能源利用应首先选取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能源。政府和企业还应联手进行低碳旅游产品、绿色环保产品的研发,并引导民众树立低碳环保的新生活理念。
    “经济GDP独大的思路是时候改一改了。”专家们呼吁,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景区的新时期,生态GDP、文化GDP必须成为考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体系,相关体制、机制应顺也应新潮流,给民众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生态家园。(南海网)

 

景观培训景观设计培训景观设计师证书景观设计师考证上海景观培训上海景观设计培训